返 回
漂浮在空中的幽靈
——美國偵察機家族談
自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機事件以來,美國偵察機便一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美國偵察機家族之龐大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除此次的肇事機EP—3E外,較有影響的還有U—2、RC—135、SR—71、TR—1A、RF—4、RF—5E、RC—12、OV—1、OV—10、“全球鷹”等。它們中有的曾多次企圖侵入中國領空刺探軍情(如RC—135),有的則直接進入中國大陸上空進行偷拍活動(如U—2)。多行不義必自毖,除此次的罪魁禍首EP—3E被迫降落中國機場外,U—2高空偵察機也曾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擊落數架。為了讓廣大讀者對美國偵察機家族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特編寫此文。由于EP—3E在上期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不作贅述。
U—2高空偵察機
一般來說,敵方的綜合戰力、戰艦與戰機的部署、彈道導彈的開發狀態及部署情況等,都是戰略偵察的對象。由于戰略目標通常都在敵方境內縱深地帶,因此要求戰略偵察機具備持久的續航力,以便在敵境內長時間逗留。然而,要想在敵境內長時間逗留進行偵察活動并非易事,必須具有特殊的性能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對于U—2而言,主要憑其高高度飛行性能來保全自身安全。
灰色機身上沒有任何涂裝標記的U—2,是為滿足美國空軍及中央情報局對能于高空巡航的偵察搜尋機的共同需求而設計的。洛克希德公司于1954年開始研制,1995年8月首飛成功,1956年裝備部隊,主要有A、B、C、CT、D、R等幾種型號。U—2R為最新型號,美國空軍訂購12架,用以補充戰略偵察部隊,它與前幾型的主要區別為:增大了翼展和整體油箱機翼,改進了主起落架外形,頭部和機身加長,配備永久性翼裝專用吊艙,取消脊背整流裝置,后機身也稍有變化。
U—2各型飛機配備有HR—73B、KA—80A相機和其他電子偵察設備,可從20000米高空拍攝地面目標,供判斷橫向范圍達150公里;能連續拍攝8小時,膠卷長達3560米,能在4小時內,在15000米高空,拍下寬780公里、長4300公里范圍內地面景物的清晰圖象。U—2飛機自從服役以來,在前蘇聯、中國、古巴、朝鮮等國上空大肆進行偵察活動。由于技術性能不甚過關,在執行任務期間曾多次被前蘇聯、中國等國擊落。1962年9月,我軍首次在江西南昌擊落一架美軍U—2偵察機,之后,又先后擊落4架。
RC—135高空電子偵察機
RC—135屬于特種偵察機,和傳統飛越他國領空實施照相的偵察機不同的是,RC—135并不需要深入他國領空執行偵察任務,僅在其邊境地帶或公海上空進行監聽和偵察活動,這一方面可避免政治上的尷尬,另一方面也擺脫了敵方防空火力的威脅。RC—135的機體源于波音707,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先后發展多種型號,目前美國空軍所使用的主要有S、U、V、W、X等幾種。
RC—135S以搜集彈道導彈的情報為主要任務,前機身右側開有大型圓窗,內裝精密的光學和紅外線探測儀器,一旦發現有彈道導彈發射,RC—135S便立即跟蹤導彈,觀察導彈的飛行路徑、導彈數量,乃至彈著點,然后在飛機上展開研究分析,掌握發射地點及導彈種類、特征。RC—135S的右機翼和右機翼上的兩具發動機全部漆以不反光的暗黑色,其主要目的在于排除反光造成對右側精密偵察設備的不良干擾。RC—135S最初的偵察對象為前蘇聯,冷戰結束后,隨著蘇聯的解體,主要敵人已不復存在,但由于戰術中程彈道導彈的迅猛發展,RC—135S并未退出戰爭舞臺,其重要性反而有所增加。
RC—135S由早期的RC—135C大幅改良而來,在機首兩側凸出處裝有側視雷達,機鼻下也有特殊的電子偵察設備,針對現代戰場上電子設備的跳頻能力,RC—135U上的電子截收設備擁有極大的頻寬接受能力,可對各類電波進行記錄分析。目前美國空軍僅部署2架此型機。
RC—135V/W均以收集各類電磁波為主要任務,機首兩側因裝有側視雷達而凸出。除機鼻和機首兩側的雷達外,RC—135V/W機身及機翼上,遍布各式天線,對電磁波的截收能力頗強,可截收范圍達240公里。RC—135V/W還可通過衛星等通信方式,即刻將情報傳給附近友軍單位,使其能及時作出反應。
RC—135X為最新機型,由RC—135S改良而成,具有和RC—135S類似的任務性質和偵察照相裝備,但配有更精密和先進的紅外線偵察照相感應器,其內部運用冷凍劑冷卻感應部件,以大幅提高其靈敏度。
目前絕大多數RC—135均以改用新式大旁通比的CFM—56渦扇發動機,因為舊式TF—33發動機早已停產。雖然機齡較長,但預計RC—135系列仍將服役到2010年以后。
SR—71遠程戰略偵察機
早在1964年,美國總統約翰遜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美國擁有了一種新型偵察機,該機可以3倍音速飛行,可在24400米以上的高空工作,具有全球范圍的偵察能力。它,就是綽號為“黑鳥”的SR—71先進遠程戰略偵察機。其實,“黑鳥”的真正代號為SR—71,由于約翰遜總統誤宣布為SR—71,而他又從未修正這一排列錯誤,故“SR”的稱呼遂被接受。美國總共制造了32架SR—71飛機,有A、B、C三種型號;SR—71A為戰略偵察型,29架;SR—71B為串列雙座教練型,2架;SR—71C系由A型改裝而成的教練型,1架。1965年SR—71通過了鑒定,并在1966年1月交付使用。
SR—71采用無尾帶邊條的三角翼翼身融合體雙垂尾布局,機身兩側的邊條一直延伸到機頭。為承受大馬赫數下出現的氣動加熱,SR—71在結構上大量采用鈦合金,其重量占機體重量的93%。SR—71的記載設備包括戰地偵察裝置、入侵偵察用的高性能探測裝置,以及每小時偵察面積達15.5萬平方米的戰略偵察系統。
SR—71是世界上飛得最快最高的飛機,20世紀70年代,SR—71在速度、航程、續航時間、高度等方面,曾多次創世界紀錄。然而命運多舛,1990年SR—71從美國空軍全部退役,除少數封存外,大多數被安放在博物館或公園,供人觀賞。1994年美國會批準SR—71重新服役,1995年2架經休整的SR—71A重新服役使用。但好景不長,在美國1998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中,SR—71A的使用經費,這兩架SR—71A又行將退役。在1990年退役前,SR—71出動數千架次,曾飛越古巴、越南、中東等國和地區執行偵察任務,也曾在前蘇聯、中國邊境飛行,窺探軍情。
RF—4多功能戰術偵察機
由于戰術偵察機一般要進入敵境內進行偵察活動,故躲開敵方戰斗機,閃避防空導彈與防空炮火,朝向目標地區高速飛掠而過,已成為戰術偵察機奉行的守則,因而自二戰以來戰術偵察機大都由戰斗機衍生而成,RF—4系列戰術偵察機也不例外。RF—4C由麥道公司在F—4C的基礎上發展而成,1963年8月首飛,1971年裝備美國空軍。RF—4C具有與F—4C相同的內部、外掛油箱和基本未變的機身架構,但采用較長而細的機鼻,APQ—99前視雷達,用于地形跟蹤和測繪。RF—4C機身中配有一個APQ—102型機載側視雷達和一架AAS—18A型紅外線行掃描器。此外,RF—4C還配備有前視和側視照相機、ASM—48慣導系統。RF—4C的開發相當成功,有505架先后服役于美國空軍。
RF—4B于1965年3月首飛,20世紀70年代初配備美國海軍陸戰隊,共有46架服役。RF—4B裝備類似于RF—4C,不同之處在于照相機和慣導系統。
RF—4E為最新機型,1970年9月首飛,主要用于出口。該機具有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機尾的額外油箱、板條自動穩定平衡裝置,并以自動伸出式縫翼取代原下垂式副翼。
RF—5E戰術偵察機
跟RF—4C戰術偵察機由F—4C戰斗機發展而成一樣,RF—5E也是由F—5E戰斗機發展而來,1979年1月首飛,1983年服役。其主要改進是取消了原有雷達,在加長的機鼻中裝載KS—87D1型前向斜角分幅照相機及加大的托板以裝載待定的偵測器材。第一片托板裝載KA—95B型中高空全景照相機、KA—56E型低空全景相機及RS—710E型紅外線行掃描器。第二片托板裝配有由KA—56E及KA—93B6所組成可作1450角掃描的全景相機。第三片托板安裝一架KS—174A型長距離攝像機。其他托板裝有1架制圖用航空相機、2架紅外線行掃描器及電子情報接受器。
RF—5E配備有一定的武器裝備,如翼尖可掛“響尾蛇”空空導彈,平時僅配有1門M39A2型20毫米機炮,掛架只用于裝載3個可拋副油箱。
RC—12戰術電子偵察機
RC—12是供美三軍擔負特種任務的電子偵察機,其主要任務是截收通信情報、對目標定位、中繼通信,并把接受到的有價值信號傳輸到地面進行綜合分析處理。該型機不僅能偵測敵方通信和雷達陣地,而且能連續監視移動目標并自動繪出瞬時坐標。D、H型1991年裝備部隊,K型1995年裝備部隊。機上主要設備有:AN/USD—9(V)2竊聽定位系統、AN/ALQ—156導彈探測系統、AN/ALQ—162電子支援測量干擾機、AN/ARW—83(V)5機載中繼設備、AN/APR—39和AN/APR—40雷達告警系統。
海灣戰爭期間,RC—12系列偵察機參加了實戰,對伊軍通信系統偵察、測向、定位,并將情報適時發往地面部隊。然而,該機盡管性能十分先進,但是復雜的電子設備,導致人員操縱困難,失事難免。2001年3月26日,一架RC—12在施瓦本格執行例行性訓練時墜毀。
TR—1A高空戰術偵察機
TR—1A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以U—2R為基礎,加上先進合成孔徑雷達系統、UPD機載側視雷達和大量增加內部油箱油料容量的產物,總重量極高。該機主要用于偵察東歐地區戰略部署,在平時、危機時或戰時,支援美國及其盟國地面部隊和空軍部隊作戰。該機能在敵境外利用各種機載設備不分晝夜連續觀測敵境縱深有輻射和無輻射目標。2架以上TR—1A獲得的信息通過數據鏈實時傳到地面的解算站,能及時得到目標的準確位置,然后由攻擊機實施攻擊。TR—1A主要機載設備有:常用的通信、導航和儀表著陸系統、慣性導航系統、機載警戒指揮系統、精確定位攻擊系統、信號情報與電子情報設備、電子對抗設備、T—35跟蹤照相機、UPD—X側視雷達和數據鏈等。海灣戰爭期間,美軍部署在沙特阿拉伯的TR—1A高空偵察機無須飛越伊拉克領空,便可探測識別伊軍防空與監視系統,并將所得的情報立即提供給美軍地面部隊指揮官使用。
OV—1多功能偵察機
OV—1是應美國陸軍的需求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發的,多用于前線偵察。1959年4月首飛,1961年2月交付服役,1970年12月交付最后一批。該機具有短場起降能力和超低空飛行性能,配備有全天候的導航、通訊及偵察系統,并對地面防空火力也有相當程度的防護能力。該機還可配備一定的武器裝備,如可攜帶各種空對地武器,包括槍榴彈發射器、機槍吊艙和小型導彈等。飛行員位于左側,觀測員或偵測器操作員位于右側,駕駛艙內安裝有馬丁貝克彈射座椅。目前使用的標準型為OV—1D型,可攜帶光學相機、VAS—4紅外線行掃描器或APS—94機載側視雷達。美國共配備有110架OV—1D,另外還有36架RV—1D型專用于執行電子情報任務。
OV—10輕型偵察機
OV—10為串列雙座輕型偵察機,具有在簡易跑道上作短場起降的性能,后部貨艙可裝載5名空降兵或2名傷者及看護人員。1965年7月首飛,量產型OV—10A于1967年8月首飛,1968年6月交付使用,先后發展了A、B、C、D、E、F六種型號。最初的271架中,空軍取得157架用作前進空中管制機,采用輕武器對付地面目標,具有快速反應能力。1970年改裝了10架擔任夜間前進空中管制機任務,使用感測器偵察地面目標,并引導指揮伴隨的攻擊機作戰。但目前美空軍所使用的OV—10大部分為未改裝前的型號。美國海軍陸戰隊已撤除了大部分的OV—10,但將17架升級至OV—10D之水準當作夜間偵測機使用。該型機加長的機鼻下懸掛有裝載激光標定儀和前視紅外線偵測器的轉塔,機腹炮塔上裝有通用電氣公司的M197
3管20毫米機炮。其他設備包括APR—39雷達自動尋的和告警系統、ALE—39雷達干擾機等。當執行攻擊任務時其5個外掛點可掛載1.6噸的武器裝備。
除上述偵察機外,美國還在加緊部署E—8偵察機,以其配備的合成孔徑雷達執行對地面目標的監測,提供即時的目標定位。而近年來大顯身手的無人偵察機,也是美情報部門所依賴的利器。無人偵察機不僅整體運用成本低廉,而且沒有飛行員被擊落或被俘的危險。最近能在高空滯留24小時的“全球鷹”無人偵察機的研發成功,顯示出無人偵察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叭蝥棥毖兄朴媱澥加1994年,1998年2月首飛成功。該機機載設備先進、齊全,其合成孔徑雷達作用距離20~200公里,可監視范圍13.74萬平方公里,圖象分辨率0.9米!叭蝥棥笨蓮拿绹就粱仄痫w,飛至全球任何熱點地區進行戰略戰術偵察,或在距基地5500公里遠的地區上空連續偵察監視24小時,其飛行高度達20000米,處于大多數地空導彈射程之外,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美國空軍計劃從今年開始建立“全球鷹”無人機機隊,預計至少采購20架。
另外,在低空偵察上,美國空軍開始采用廉價的偵察吊艙掛載于現役戰斗機上,這種具有電子光學式照相機的戰斗機,返航落地后可馬上下載攝像畫面分送至各單位使用,近似即時傳送。目前美現役戰機幾乎都可掛載偵察吊艙。
美各型偵察機性能參數表:
參
數型號 |
機長
(米) |
機高
(米) |
機翼面積 (米2) |
最大速度(公里/小時) |
巡航速度(公里/小時) |
U—2 |
15.4 |
4.65 |
57.3 |
930 |
775 |
RC—135S |
39.2 |
12.7 |
226 |
940 |
900 |
SR—71A |
32.74 |
5.64 |
167.23 |
3537 |
3190 |
RF—4C |
19.2 |
5.02 |
49.24 |
1390 |
960 |
RF—5E |
14.45 |
4.07 |
17.3 |
1700 |
1040 |
RC—12D |
13.34 |
4.57 |
28.15 |
545 |
523 |
TR—1A |
19.2 |
4.88 |
92.9 |
920 |
692 |
OV—1D |
13.69 |
3.86 |
|
500 |
|
OV—10 |
12.67 |
|
27.03 |
452 |
|
“全球鷹” |
13.53 |
4.63 |
|
740 |
480 |
美各型偵察機性能參數表(續上):
參 數
型號 |
翼展 (米) |
爬升率 (米/秒) |
升限 (米) |
航程
(公
里) |
乘員 (人) |
續航時間(小時) |
U—2 |
24.38 |
50 |
23200 |
4700(轉場) |
1 |
6 |
RC—135S |
39.88 |
|
12550 |
9100 |
16 |
|
SR—71A |
16.95 |
|
26600 |
4800(轉場) |
2 |
1.5 |
RF—4C |
11.71 |
31 |
16580 |
3180(轉場) |
2 |
4 |
RF—5E |
8.13 |
175 |
15790 |
2483 |
1 |
3.5 |
RC—12D |
16.61 |
12.45 |
10670 |
2200 |
6 |
5 |
TR—1A |
31.39 |
|
27430 |
4830(轉場) |
1 |
12 |
OV—1D |
14.63 |
18.3 |
9400 |
1627 |
2 |
|
OV—10 |
12.19 |
13.17 |
7320 |
|
2 |
|
“全球鷹” |
35.4 |
|
20500 |
|
無 |
42 |
(摘自《科技與國力》200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