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1戰斗機于2003年8月勝利首飛!FC-1戰斗機已正式命名為“梟龍”。我國為巴基斯坦空軍研制的FC-1戰斗機已經首飛,從而令這種外貿型戰斗機成為了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向生產殲-7M戰斗機的成都飛機公司(成飛)提出,共同在殲-7M的基礎上研制新戰斗機。巴方將此定名為“佩刀Ⅱ”方案,中方定為殲-7CP。從當時公開的圖片看,基本思想是在殲-7的基礎上采取與殲-8Ⅱ相同的兩側進氣道、翼根前緣增加了前緣襟翼,換裝發動機,如右圖所示。由于以殲-7M為基礎,國外稱之為“超7”。方案提出后,美國與英國的航空發動機廠商競相參加了競爭。不久之后西方制裁中國,美國公司為此失去了重大的商業機會,這時俄羅斯公司則乘虛而入。90年中國成都飛機公司宣布將繼續發展“超7”,巴政府別無選擇,也只能堅持下去。為此巴方承擔了部份經費,超7進入了自力更生的第二階段。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改變了“自力更生”的狀況。前蘇聯龐大的國防工業體系為求生存,爭相向外推銷高精軍工技術。俄米高揚設計局在中國引進戰斗機選型中,其米格-29戰機落敗于蘇-27,喪失一大市場。隨后米格主動提出與中方合作開發多功能戰機的方案。經過不懈的努力,米格終于入伙“超7”計劃,使該項目變成為成飛為主,米高揚和巴方參與的三家合作項目,飛機的名字也改成FC-1。意即Fighter China No.1。
FC-1近期頻繁出沒于各地航展,雖說前后拖延了十幾年,估計目前計劃進行得還是比較順利的。由于主要供巴方使用,因此保密級別相對其他中國戰斗機要低得多,甚至總設計師也在國內航空報刊上刊登過專訪。多種官方、半官方手冊年鑒也公開刊登了FC-1的介紹。因此根據這些材料,以下信息可以確認無疑:氣動設計工作是與俄羅斯米格設計局合作進行的。目前FC-1的發動機選用的是米格-29的R33渦扇發動機的改型——RD-93,最大推力49.4千牛,加力81.4千牛。安裝RD93后,FC-1的載彈量可以達到3.8噸。
在2002年初的新加坡航展中,巴方為FC-1選中的意大利FIAR Grifo S-7機載雷達公開展出。FIAR公司稱,該公司為了競標中國J-7戰斗機的改進計劃還研制了其他三種雷達,他們分別是:Grifo-MG,Grifo-MK2和Grifo-7雷達。這三種雷達特點相近,都有空對空和空對地工作模式。在空對空模式中,可以搜索并跟蹤一個目標;而在空對地模式中,該雷達可以執行測距等任務。Grifo-MK2雷達采用X波段,重56公斤,無故障工作時間200小時,擁有上視和下視能力。 總的來說,超7、FC-1的綜合作戰能力應比殲-7M有較大的提高,但仍略落后于F-16A。
從公開刊物可以確認,FC-1主要數據如下:
翼展 8.98米
機長 14.30米
機高 4.90米
主輪距 2.54米
前主輪距 4.94米
正常起飛重量 91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2700千克
外掛能力 3800千克
機內燃油 2300升
最大馬赫數 M1.8
實用升限 16500米
起飛滑跑距離 450米
著陸滑跑距離 700米
航程 2500千米
限制過載 8G (據搜弧軍事資料庫)
|